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一步轻松注册会员
x
这两天,“人教版数学教材”冲上了热搜,引发全民大讨论。 大家讨论的焦点是,教材中插画人物眼神奇怪、毫无美感, 画中人物形象也与中国青少年儿童不符。我 们如此信任的教科书,竟出现了这么多令人不适的内容。 要知道,对于那些正在汲取知识的孩子来说, 课本是传递知识的重要来源,里面的一张张配图, 是构建孩子对于世界的认知和想象,更是一场对“美”的启迪与教育。 今天,就让我们欣赏那些让人惊艳的课本。
01. 国内老课本插画美不胜收
一部教材变迁史,也就是一部社会变迁史, 其中有白云苍狗,有沧海桑田。
>>清末时期 <<
清朝末年,科举废了,新式教育需要新的教科书, 商务印书馆就在1904年推出了给小学生用的 《最新国文教科书》。这套课本的编写者都是响当当的大人物, 比如蔡元培、张元济、蒋维乔。
《最新国文教科书》小学第二册
这算是中国第一套成熟的课本,用的还是文言文, 但遵从儿童的认知特点,一二册选简单易懂的字、课文, 配上精致的线描图画。即使是文言,如今读来还是很有韵味。
《最新国文教科书》,封面和第一课
第二册的第七课《衣服》
几句话就点明我国衣服和外国衣服的差别,
让孩子知道世界上有不同的文化习俗。 《最新国文教科书》是中国第一套课本,已经有模有样。 无论是课文主题还是生字的选取、图画的绘制, 都贴合儿童的成长规律,好看、好认,不会很难,也不会枯燥。
>>民国时期<<
前面展示的《最新国文教科书》用的还是文言文, 1922年的时候,文言教科书就废止了, 全国小朋友进入了使用白话教科书的新时代。一时间, 一套又一套用简单的白话编写的教科书出版了, 最有代表性、最受欢迎的,就属开明书店出的这几套开明教材了。
《开明国语课本》封面
《开明国语课本》内文
这是一篇关于秋天的课文。 “天气冷了/树叶黄了/一片一片的/从树上落下来/ 弟弟跳来跳去/用手去接着/哥哥用扫帚去扫开”
民国课本里,没有“宝宝”,没有“静静”,没有word天, 更没有“蓝瘦香菇”,有的是气质。他们的文字清新质朴, 却极具意象之美,能让人感受到母语久违的自然和张力。
书里没有说教,没有口号,讲伦理、塑审美、育习惯, 既注私德教育,也重公德培养。朴实无华但传达了厚重的价值观。
>>20世纪90年代<< 社会在发展,时代在进步,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的特色, 作为80后的一代,堪称是最具有酸甜苦辣的一代, 而80后学生用的教材,却是经典中的经典!
网友晒出的具有历史感的课本
例如小学语文第一册的课本开头, 就是教习拼音。然后开始学习简单的汉字,先从人的五官开始。
在小学的语文课本里,除了认识汉字, 更多的,我们开始认识这个世界。 我们知道了一年四季,有不同的花朵开放。
我们知道了家长们的农活内容, 话说20年前的小学在收麦子期间还放农忙假呢, 让学生回家给大人帮忙做农活。
我们知道了比泉水大的是溪流,比溪流大的江河, 除了江河还有湖泊,而最终,它们都将汇入大海。
还有那些经典的课文配图, 如《让我们荡起双桨》《司马光》《登山》《翠鸟》……
《让我们荡起双桨》 《司马光》 《挑山工》 《翠鸟》
《难忘的泼水节》 《登鹳雀楼》 带着浓浓科技感的数学课本 其实,有时候我们急于追求新的东西, 抛弃老的东西,好像旧的就是过时的,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,彼时已是巅峰。
02.国外课本设计感十足
除了我国的课本外,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其他国家的课本长什么样。
>>日本:有如绘本一般的课本<<
东京书籍出版社的小学国语课本
日本将美感教育融入日常生活,教科书也不例外,字体、排版、 图画都经过了用心的设计,除了给孩子以美的理念、 美的浸润,还努力提供更有效的知识吸收方式。 小学课本目录页。趣味十足的任务场景, 营造玩闯关游戏般的轻松感,让学习多一点乐趣。
专门开发了与手写文字接近的字体。 对儿童来说不仅容易阅读,也帮助他们学习书写。
左侧是常规教科书字体 右侧是专门开发的字体
配图丰富,真实图片与插画相结合。 描写春夏秋冬的俳句短歌配上美丽的照片, 向下一代展示文学与现实世界的美丽对应。
为了准确传达重要信息,在颜色使用和布局上下了功夫。
日本光村图书出版的国语课本封面和目录页
值得一提的是,日本小学教科书的制作成本平均每本20元人民币, 这已经高于我国一本小学语文课本的价格(对照部编本小学语文课本)。 日本教科书由政府买单,免费提供给学生使用。
>>韩国:不只是流行韩剧<<
韩国的一套初中课本封面。相较于日本, 韩国的这套教科书设计更多流行元素, 也运用了独特的拼贴手法,色彩多变,但也柔和可爱。
韩国的一套小学课本封面 这套课本更加童趣,动物人物众多却不会凌乱。
>>新加坡、澳大利亚、葡萄牙:色彩会唱歌<<
新加坡的化学、数学课本,封面上的英文字母, 是由学科相关的器材设计而成的。 内文的配色与封面一致,根据信息的层级, 严格地安排字号、字体、颜色与区块。
葡萄牙的音乐课本,供5~8岁儿童使用, 利用平面设计帮助信息的有效呈现和学生的学习效率。
澳大利亚的英语课本,同样考虑了封面与内文在配色、 字体、元素上的一致性。
03.教育是一件“艺术的事” 课本的插画,是锦上添花,不能反倒成为突破底线的东西。 潘知常说,中小学生需要从审美的角度接触世界, “形象大于思想、也先于判断,中小学生们的判断力不够, 对社会历史的了解程度也不够,往往会从一些直观、形象的角度切入了解世界, 而这恰恰需要我们在插画绘图上下很大功夫,去润物细无声地熏陶他们。” 看过了美的事物和风景, 才不会随便遇到一个作品就大加赞赏,认其为优秀。 分辨美的能力,体悟美的素养, 都是在课本插画的潜移默化中影响出来的。 所以,课本的意境,包括教育的意境, 对学生的影响虽然无声却更加深刻。
04.什么是最好的美学教育?
谈到美学教育时,我们常常心有疑惑: 这是不是一个美学教育缺席的时代?中国是不是只有美,没有育? 但回顾往昔,却有这么多先贤师长们在努力, 将美学之光点亮。他们是最好的美学老师。
~蔡元培:美育,在于陶冶人之性情~ 一百年的北大课堂,蔡元培身穿长褂, 执书本扶眼镜,向座下学子一连发出了几个问题: “房子可以遮风避雨就好了,为什么还要大费人工刻画彩绘?” “茶碗器皿能用就好了,为什么还要浪费钱财烧各种图案?” “语言可以表达意思就好了,为什么还要有谱上曲调的诗歌?”
学子鸦雀无声,蔡元培说道: “美的作用,是超越乎利用的范围的。”
感受美,要怀揣无功用的念头, 才能从中陶养出有博大的内心,走向完整的人格。 那时,蔡元培亲自教授的《美学》课程,不讲美术教育, 也不教艺术的技法,而是培养兴趣,陶养感情。 诚如他在文章里说的:“纯粹之美育,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。
~李叔同:以乐育人,以美救世~
李叔同是蔡元培的学生,早年间李叔同在日本留学, 看到中日文艺差距之后,深感“唯有美能救世”, 他想通过文艺来净化培育新一代的年轻人。 首先进行的是以乐育人,他给诗词谱上了曲调, 为孩子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学堂歌。 “长亭外,古道边,芳草碧连天。晚风拂柳笛声残, 夕阳山外山。天之涯,地之角,知交半零落。 一瓢浊酒尽余欢,今宵别梦寒。” 古典优雅,飘逸空灵, 饱满意境的音乐,是那个年代的美育。 学堂歌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美。美如一朵花,少时种下了, 春雨润物,潜移默化,长大后终究会绽开。 就如李叔同讲那句:“念念不忘,必有回响。” 美,也如此。
~丰子恺:童真为至美~
丰子恺的美育理念里,童心、天真为至上。 教育,就是让他自然生长。所以丰子恺绝不求孩子行为举止如同大人。 曾有一次,女儿阿宝拿自己的鞋子给凳子腿套上, 只穿袜子在地上,然后得意地说“阿宝两只脚,凳子四只脚”。 可是大人们却以“弄脏了袜子!”为由,破坏了这个创作, 对于儿童来说,这样的父母既煞风景又野蛮。 但丰子恺把这一幕画了下来,画成了漫画。 他说:“儿童有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,能看见世界的真相与另一面。 ”美育没有那么多复杂的理论, 只不过是在生活拼尽全力之时,留存一份难得的童真。
~叶嘉莹:诗,让心灵不死~
叶嘉莹中年漂泊,老年丧女,一生颠沛。晚年的她, 再苦也要体面地站在讲台上。年近百岁,腰腿有毛病, 她仍旧要站着讲课。因为她觉得这是对诗词的尊重。 先生从诗词中来,淬炼出坚毅的气质。 她说:“我没想过要成为了不起的学者, 只想把诗词讲给年轻人,让他们进入诗词的生命中去。” 美育不止是理念,还有言传身教。学生学到的, 还有诗词对她的注解:“诗,让心灵不死”。
~蒋勋:美的功课,是衣食住行~
在台湾的东海大学, 蒋勋也用类似的方法带学生做感官研究。 他在上课时,窗外开了满满当当的花。 学生们的眼睛全被吸引过去了,都无心听课。 蒋勋想了想,“要讲美,我所有的语言加起来其实也比不上一朵花。” 于是,他带着学生们去到花树下,共同看花、上课、谈美, 颇像孔门的“坐而论道”。不仅如此,后来他还让学生蒙上眼睛, 凭嗅觉分辨菜市上的鱼摊、肉摊、蔬菜摊…… 蒋勋说:“我们谈美与生活的时候, 比较希望回到最简单的四件事情:食、衣、住、行。
跟我们生活发生最大的关系,它每一天都是美的功课。” 如果孩子经常接触美的事物, 这种美好会潜移默化地在他心里生根发芽。 变成他对生活的品质追求,不管他在哪里, 从事什么职业,这种美好都会伴随他终生。 就如同朱光潜先生所说说:“精于审美之人,往往有独立的人格, 他能看轻一般人所看重的,也能看重一般人所看轻的。 在看轻一件事物时,他知道摆脱,在看重一件事物时,他也知道执着。“
—— END —— 一个贴心的专业家庭服务平台 微信群|添加 17398415710 申请进群
|